则,幼儿在游戏中并不能真正理解、运用,也不会自觉遵守和维护。这说明幼儿不应当是游戏规则的被动执行者,而应当是让幼儿自己在游戏实践中领悟规则的重要,主动地使用规则。Р Р 【应对策略】根据以上案例及分析,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种对策来建构游戏规则: Р 1 制定和执行规则的权利交由幼儿,大班幼儿有能力自己协商制定规则。首先,教师请幼儿自由思考“抢板凳”游戏中应当有哪些规则,并以画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次,在玩了几次游戏之后,针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让幼儿自由讨论,尝试调整改进规则来解决问题。最后,随着游戏进展,让幼儿一步步提炼游戏规则。Р 2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幼儿。幼儿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处理问题是规则的价值充分实现的前提。为此,当幼儿对游戏中犯规现象提出不满和异议时,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机会,组织幼儿讨论因没有遵守游戏规则而给自己带来的不愉快体验,使他们感到规则在游戏中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在游戏中将幼儿分为2组:一组幼儿游戏,另一组幼儿当助威者兼当裁判。在游戏结束后一起对犯规行为及影响进行评判、讨论,在征求大家同意的情况下调整、改变规则,产生更具新颖性和挑战性的新规则。这个过程就是建构规则意义的内化过程。这样定出的规则才是幼儿所能接受的共同约定。Р Р 3 多种反馈评价方式,促幼儿自觉遵守规则。为了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保持幼儿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及时的反馈评价尤其重要。但反馈评价的重点不在结果的“输赢”上,如果一味用语言或物质刺激来强化竞争的结果,会使幼儿对游戏本身的兴趣和对规则的关注转移到“奖赏”上,背离了游戏的初衷。教师可以采取“各组的新规则图示展示”“幼儿自觉按规则开展游戏的情景抓拍”“怎样按规则开展游戏的彼此交流”等多种形式对幼儿给以充分肯定和鼓励,还可以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到“赢者”在遵守规则基础上所用的有效策略,从而引导幼儿学习伙伴的策略,不断内化规则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