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11~14题主要反映小学生的焦虑状况,15~17题主要反映小学生的恐怖症状,18~20题主要反映小学生的抑郁情绪;C-性格缺陷,由21~30题组成,基本上涵盖了教育实践中常见的小学生的性格缺陷或障碍;D-社会适应障碍,由31~40题组成,其中31~37题主要反映小学生的人际适应障碍,38~40题涉及挫折、应激等内容;E-品德缺陷,由41~50题组成,排序由轻至重,所选项目系教师或家长公认的品德缺陷或障碍;F-不良习惯,由51~60题组成,其中51~57题反映小学生的不良抽动习惯,58~60题反映小学生的吸吮、嚼咬习惯;G-行为障碍,由61~70题组成,其中61~64题反映小学生强迫行为,65~70题反映小学生的多动行为;H-特殊障碍,由71~80题组成,其中第71题反映小学生的排泄障碍,72、73题反映了小学生的言语障碍,74~78题反映小学生的睡眠障碍,79、80题反映了小学生的进食障碍。在评定量表的正文前附有较详细的指导语,对该量表的评定程序及注意事项作了说明。评定量表的英文缩写名称MHRPSP(Mental Health Rate Scale for Pupil)。Р问卷所有题目均采用三级累加计分模式。三级计分的含义是:“没有”——计0分,表示没有此症状缺陷或障碍;“偶尔”——计1分,表示存在此症状缺陷或障碍;“经常”——计2分,表示此症状缺陷或障碍在被试孩子身上已经成为习惯,反复出现,频度、程度均较为严重。将各个分量表项目的分数分别累加,即可得到量表的合计分数。若一个量表的合计分数达到10分或10分以上,一般可以认为存在该方面的心理问题。考虑到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专业,小学生尚难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的心理障碍或行为障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定量表》(MHRSP)未采取学生自评的形式,而是采取家长评定、班主任评定两种形式。此次研究采取家长评定的形式。Р(三)数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