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了“1个单位”这个标准量的本质,即排除了“体积大小”“起始点和终点”等非本质因素的负面影响。这种聚焦本质的教学引导,有效促进了学生对量感的准确理解与领悟。Р 三、生成应用,助力量感的提升Р 量感不仅仅是“1个单位”标准,生活中更多的是标准量的叠加应用。为此,教师要加强学生对获得的量感的有效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现场的资源生成问题,让学生借助标准“数”出计量单位的个数,促进对“多个单位”的感悟。Р 例如,教学“认识米”时,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拉尺游戏: Р (1)教师请两位学生上台帮忙:一个站着不动,另一个缓缓拉动卷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认为拉出来的长度有1米就喊停。”由于学生刚刚建构了1米这个标准量,第一次“数”出的1米非常准确。Р (2)“继续拉动卷尺,这一次是要‘数’出2米。”“停――”学生异口同声。“2米”的考验也没有难倒大家。Р (3)“拉出4米就喊停。”学生跃跃欲试,又经历了“数”出2个2米的过程。“从电教室最前面的墙到柱子有多长呢?先估一估,再用刚才拉出的4米验证一下。”Р (4)“从电教室最前面的墙到最后面的墙又大约是多米呢?”学生举一反三,居然能用4米作为一个标准进行估计:4个4米大约是16米。Р 在好玩的游戏中,教师利用具体的素材,让学生经历了“数”出1米的个数、2米的个数、4米的个数,计量单位的标准由小及大,不断叠加的过程再经过比较、推理、判断验证,学生不仅学得兴致勃勃,乐在其中,更有效地加深了对“1个单位”“多个单位”的认知体验,从而提升量感。Р 总之,量感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多层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1个单位”标准的建构过程,多方位聚焦、感悟计量单位的本质,并且利用身边的素材体验计量单位的累加过程,丰富对“多个单位”的感知体验,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计量单位的认知力,量感才能真正植入学生心中。Р (责编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