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伺服系统论文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21KB

文档介绍
4 、适应于高速大力矩工作状态; 5 、同功率下有较小的体积和重量。主要劣势: 1 、永磁交流伺服系统采用了编码器检测磁极位置,算法复杂; 2 、交流伺服系统维修比较麻烦,因为电路结构复杂; 3 、交流伺服驱动器可靠性不如直流伺服,因为板件太过于精密。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 各公司都已有完整的系列产品。整个伺服装置市场都转向了交流系统。早期的模拟系统在诸如零漂、抗干扰、可靠性、精度和柔性等方面存在不足, 尚不能完全满足运动控制的要求, 随着微处理器、新型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 )的应用,出现了数字控制系统, 控制部分可完全由软件进行。高性能的电伺服系统大多采用永磁同步型交流伺服电动机, 控制驱动器多采用快速、准确定位的全数字位置伺服系统。 8 结束语本文简述了关于伺服系统的一些基本情况, 根据伺服系统的特点和作用, 在给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经历了多种变革。现代的交流伺服系统经历了从模拟到数字化的转变,数字控制环已经无处不在,比如换相、电流、速度和位置控制; 采用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高性能 DSP 加 FPGA 、以及伺服专用模块也不足为奇。国际厂商伺服产品每 5 年就会换代, 新的功率器件或模块每 2~ 2.5 年就会更新一次,新的软件算法则日新月异,总之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总结国内外伺服厂家的技术路线和产品路线, 结合市场需求的变化,可以看到以下一些最新发展趋势:高效率化;直接驱动化; 一体化和集成化; 智能化; 通用化等。而且,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要求伺服系统向着高精度、高速度、大功率方向发展。参考文献: [1] 敖荣庆,袁坤. 伺服系统[M].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6 [2] 钱平. 伺服系统[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3] 张莉松, 胡祐德,徐立新. 伺服系统原理与设计[ 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大学出版社, 2008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