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开题报告

上传者:相惜 |  格式:doc  |  页数:22 |  大小:46KB

文档介绍
学为基础, 尤其关注影响破坏性行为发展和持久的因素.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 行为受环境因素控制, 并且是能够改变的。根据行为科学的观点, 问题行为是能够理解的。 3.2.2 实践策略对问题行为干预的实践策略是在行为科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Alberto & Wacker 1993 ;Wol2ery ,Bailey , & Sugai ,1988) 。实践策略强调问题行为, 问题情境和干预措施之间的相互适应(Albin ,Lucyshyn ,Homer , & Flannery ,1996) 。正向行为支持强调制定干预策略之前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评估(FBA) ,强调通过对环境的改变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排除产生问题行为的诱因, 学习新的社会交往技能, 鼓励更多社会所接受的行为的出现。 3.2.3 社会价值正向行为支持的宗旨是行为改变要有社会意义。行为改变应该是(1) 综合的, 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时间和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环境( 家庭、学校、邻里和社区); (2) 持久的, 行为改变能够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3) 有意义的, 问题行为逐渐减少, 社会可接受的正向行为逐渐增多。 3.2.4 系统观正向行为支持的系统观为学校使用和持续使用干预策略提供了支持。从系统的角度把学校 PBS 划分为三个水平:1. 初级水平———防止没有问题行为的学生( 占学校总人数的 80%— 90 %)出现问题行为。 2. 次级水平———减少有轻微问题行为的学生( 占学校总人数的 5%— 15 %) 出现问题行为的次数。 3. 第三水平———对有严重问题行为的学生( 占学校总人数的 1%—7 %) 减少问题行为的次数并减轻强度(Walker et al. ,1996) 。系统观要求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寻求到各方面的专家支持并且保证策略的长期有效。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