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地理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共1817字)

上传者:业精于勤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57KB

文档介绍
识教育充分利用地理活动课、第二课堂,安排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 开展“学地理, 话安全”活动、疏散演习训练等开放性教育,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灾难避险及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从教材《海陆变迁》一节中可知,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 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而我国处于这两大火山地震带之间, 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有关地震的知识虽然是中学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课本上只要求学生掌握地震基本知识,故有必要在教学中拓宽课本内容,增加防震减灾知识, 并把自救办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从课堂教学扩展到课外活动,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地震应急训练。例如, 我们在地理课本的地震知识后面可增加四个内容: 一是利用预警时间应急避震; 二是震时伏而待定, 相机行事; 三是震后迅速撤离、疏散; 四是被埋压后采取措施自救待援。结合不同地震特点, 教会学生地震自救四大法宝: 大地震时不要急, 人多先找藏身处, 远离危险区, 被埋要保存体力。同时, 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进行地震应急对策训练。要求每个学生经过训练后, 能表现出良好的防震意识和应急素质:在听到地震警报后 10 秒钟内,都要紧张、有序、准确、迅速地做出应急躲避动作;在听到疏散信号后, 学生从教室的前后两个门有序撤离, 迅速在安全区内排列好一个个方队。此外还可带领学生参观地震台, 使学生对地震的发生和预防有较具体、生动、全面的认识等。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安全防范、自我防护和应急自救教育, 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急技能, 从而具备有效、能用、够用的安全防范意识,及自救能力和生存能力。三、结语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站在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高度, 从青少年抓起, 从课堂教学做起,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安全意识、减灾意识和相应的能力,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