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班级纪律不良的原因及管理

上传者:qnrdwb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25KB

文档介绍
、解决了纪律问题之后再去上课的做法其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道理很简单。首先, 某位教师或班主任与一个班级学生的关系是不可能由别的什么人来代为建立或改善的; 其次, 教师自己不出面解决问题的本身就使学生感到教师无能, 而会更加轻视和不尊重他, 甚至使学生对教师通过有权力的领导或班主任来“制裁”自己而感到愤恨, 所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使关系更紧张。如果教师以诚恳的严于律己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究怎样上好课, 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 学生就会为教师的真诚态度所感动, 他们会佩服教师的气量, 对自己不良行为感到内疚, 从而与教师真诚合作。这样, 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四)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不但要用语言对学生进行说服, 而且更重要的是言行一致、身体力行。言语和行为是互相强化的。当它们是一致的时候, 同一信息重复出现, 增加了它的强度; 而当言语和行为所表达的信息是不一致的、相互矛盾的时候, 就引起学生思想上的混乱, 因为它们不知道应该接受教师的哪一种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总是认为教师的行为是更真实的。因此, 教师要求学生做的事, 自己必须率先垂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相信教师的要求是正确的、合理的、可信的和可行的。如果教师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 而自己却迟到早退, 要求学生冬天上操不得戴围巾手套, 而自己却围巾手套全副武装地监督学生, 甚至躲在屋里取暖, 那么学生是不会遵守纪律的。学生对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是非常敏感的。学生对言行不一的教师是不信任的, 会对于那些自己不遵守纪律还百般挑剔别人的教师产生鄙视、厌恶。在没有威信的教师面前一定会出现不守纪律的学生, 而且那些没有表现出纪律问题的学生也会心照不宣地暗中支持这些“捣乱分子”。在这里,在师生相互作用上,我们要强调的是“榜样”作用的巨大力量。当然, 解决纪律问题没有一个通用的公式, 具体办法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但是它们的原则和原理是相同的。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