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延。大陆地区劳动法上只规定了经济社会组织能够成为劳动法的用人单位,而并未强调组织中的负责人或代表人能够与组织一同被视为劳动法上用人主体。“用人单位”与“雇主”的比较根据对外国或者地区“雇主”概念分析,“雇主”是用来表示某些个人或者群体特定的社会分工、地位和职能,更具体的是指在劳动法律关系中具有法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或自然人,是在具体劳动关系中与劳动 5 /5 --------------------------------------------- 感谢观看本文------- 谢谢----------------------------------------------------------- [ 标签: 标题]2016 者相对应的另一方。其概念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是相对于雇员或雇工而言的,泛指所有雇佣他人为自己处理或者执行事务的人,包括单位组织,也包括自然人。将之与我国“用人单位”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首先,我国由于历史原因,早期并没有“雇主”一词,并且目前相关法律条文中出现的“雇主”一词与外国或其他地区作为劳动法上用人主体的“雇主”存在明显的内涵和外延差异,而这种差异直接导致我国大陆地区的雇主与雇员关系并不受劳动法等相关法律调整,而是由民法等法律予以规范,真正受到劳动法调整的用人主体在我国劳动法上被称为“用人单位”;其次,虽然我国劳动法上用人单位与外国或其他地区劳动法领域的雇主较为类似,但其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我国劳动法上用人单位范围相较外国或其他地区劳动法领域的雇主范围而言明显狭窄,也正因为外延范围的狭窄,导致很多新类型的社会组织在用人方面因不是劳动法上明确的“用人单位”而无法适用劳动法的调整,很不利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因此,加强我国用人单位的内涵研究,比较分析其与外国或其他地区劳动法领域的雇主区别,借鉴外国或其他地区劳动法领域雇主内涵的确定方式和做法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