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谈美 朱光潜

上传者:苏堤漫步 |  格式:doc  |  页数:44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情作用。从一草一木之中见出生气和人情以至于极玄奥的泛神主义,深浅程度虽有不同,道理却是一样。美感经验既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我们可以从这个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来: 一、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 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 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 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因我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物, 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二、人不但移情于物, 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 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 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 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美的形象之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我在以上三章所说的话都是回答“美感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说过, 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它有两个要素: 一、目前意象和实际人生之中有一种适当的距离。我们只观赏这种孤立绝缘的意象,一不问它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如何,二不问它对于人的效用如何。思考和欲念都暂时失其作用。二、在观赏这种意象时, 我们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 所以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 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这是一种极自由的( 因为是不受实用目的牵绊的) 活动,说它是欣赏也可,说它是创造也可,美就是这种活动的产品,不是天生现成的。这是我们的立脚点。在这个立脚点上站稳, 我们可以打倒许多关于美感的误解。在以下两三章里我要说明美感不是许多人所想象的那么一回事。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