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同时又具有其特殊性。教育信仰不同于一般信仰的特征在于: 一是教育信仰的超现实性教育之区别于其它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就在于其固有的理想性。而教育信仰不仅在于提供一种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理想,更在于它对这种价值理想在精神诉求以及情感认同方面的“确信”。正是这种确信,构成了教师虔诚地对待教育的精神生命。它从应然的角度提出了对教育改造的要求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欺许。在教育思想史上,几乎所有的教育哲学流派所设计的教育方案都具有理想性,而教育信仰则是超历史的,它不仅任何时代的教育要求为转移,而是以对完美、至善的允诺为特征亘穿古今。有信仰的教师不会满足任何时代的教育。他对教育的“构想”不是基于现实,而是基于教育的本然价值,即教育之为教育,人之为人的本然性。二是教育信仰的超功利性教育信仰论者不是教育万能论者。教育信仰的产生不是期望产生物欲的满足,而是让度和牺牲。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正的教育家要有孔子之热忱,基督之博爱,释迦牟尼之忘我精神,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格言正是这种奉献精神最集中的表达。如果没有这种牺牲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教育实践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这种牺牲精神,那么对教育、对学生无私的奉献也断断不能。在某种意义上,选择教育也就选择了奉献,教育是爱的事业,教育是良心的事业。三是教育信仰的排他性所谓教育信仰的排他性,不是指有了教育信仰不再产生其他信仰,而是在教育活动之中,教师不满足于教育的所有价值,而仅仅指向教育的本然价值。这使得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永远执着于对既有教育价值的批判。他仅仅将既有的教育价值视为一种“方案”,而并不视为永恒。只有那种本然的教育价值才是真正的教育价值,而本然的教育价值的呈现却是求之不得的,因此教师在教育面前会永远保持虔诚与敬畏。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是幸福的,因为他有着坚定的立场与精神的皈依;同时有教育信仰的教师也是痛苦的,因为他不能从任何既有的教育价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