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等先天倾向在儿童出生时就存在,并为他们如何处理学习情境——学习风格奠定了基础。学习风格是体现不同情境下儿童反应方式特征的变量的聚合,与先天倾向相比,它具有可塑性,包括影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应对学习过程的变量:对新任务和挑战的开放性和好奇心;主动性,完成任务的坚持性,专注力;反思和解释的方式;想象和发明的能力;对任务的认知方式等。[24]在教育教学中考虑学习风格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到学习品质的发展与培养既有先天倾向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对学习风格的欣赏、接受和适应进行个别化指导和教学,同时对学习风格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的识别也可以帮助儿童思考自己是如何学习的,进而提高其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25] РР 学习风格通常被界定为个体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方式,[26]当谈到学习风格时,其实是在谈论某一个人独特的、偏好的学习方式。然而,学习风格在取向上无论是以认知为中心,以人格为中心,还是以行为为中心,都是从过程维度,而不是从结果上来反映儿童的学习偏好(learning preferences)。同时,学习风格还反映出情感、动机与材料的互动,以及正式意义上所说的风格特征,如学习的速度、对信息线索的偏好(偏重于视觉、听觉还是美感方面)等。[27]这些风格特征反映的是儿童在某段时期对各种活动的处理方式,而不能被视为一套固定不变的个性特征。因此,学习风格这个术语已经被用来包括动机性、态度性变量和处理问题的认知方式,包括认知变量,也包括揭示儿童如何对待学习过程的变量。[28]进而,丽莲·凯兹教授考虑到许多教育工作者试图将学习风格应用到课程与教学实践之中,建议它可以作为更大的学习品质概念的子范畴。这样,学习品质就将学习风格纳入其中,而学习品质也反映一定的学习风格。如果仅运用儿童学习风格量表对“学习品质”进行评定,所评价的只是儿童学习风格或是学习品质中的一个子范畴,自然也无法涵盖学习品质的完整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