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监测D-二聚体含量,对诊断及术后肿瘤复发有一定的预测和控制作用。Р4 血液系统疾病Р研究证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D-二聚体水平在发病时显着升高,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后出现D-二聚体短暂升高,在ATRA治疗10 d内,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成熟,其释放异常促凝物质后迅速减少,D-二聚体测定值开始下降,3周后恢复正常,其变化规律与临床出血症状变化相符合,证实对D-二聚体的监测,对分析病情变化,为治疗做出正确选择以提高疗效都具有意义。SL)患者脑脊液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SL的缓解而降至正常水平,提示脑脊液D-SL诊断及疗效判定也有一定价值。王海云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化疗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升高;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的患者其水平较化疗前明显下降;化疗后病情稳定但未缓解的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病情进展的患者于化疗后死于DIC。随病情进展,NHL患者体内的高凝状态加重,易发生DIC。因此,监测NHL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可作为判断预后、观察疗效的指标。Р5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Р研究发现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着升高,但在2周以后进入慢性期,D-二聚体水平渐趋稳定,而此时行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相对安全。介入腔内隔绝治疗主要通过覆膜支架封闭破口,阻断进入假腔的血流,抑制动脉瘤的扩张和破裂,并重建真腔血流。假腔内会逐渐形成血栓,进而激活纤溶使D-二聚体水平升高,在术后第1天显着升高,甚至高于急性形成时,这一高水平7 d内显着下降,当其水平稳定时,说明主动脉修复过程也渐趋稳定。介入术后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分析夹层稳定状态及假腔血栓形成情况,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这比目前常用的C-反应蛋白更为敏感特异,且比CT检查更为简便。所以D-二聚体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治疗评估具有较大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