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太田痣医学课件-PPT课件

上传者:幸福人生 |  格式:pptx  |  页数:13 |  大小:14788KB

文档介绍
颌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蓝灰色或灰褐色斑片,好发于东方人及黑人。日本患病率较高,我国部分地区为0.16%。皮肤性病学(第9版)太田痣1.可能与遗传有关,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在胚胎发育期间,黑素细胞由神经嵴向表皮移行时发生障碍而滞留在真皮内。3.也有认为,本病是一种与蓝痣类似的错构瘤或痣样损害,并非黑素细胞残留。4.部分患者的真皮黑素细胞中存在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受体,与青春期太田痣的发生和加重有关。皮肤性病学(第9版)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约50%在出生时即发病,另一发病高峰在青春期。2.多数单侧发病,损害发于一侧面部,特别是三叉神经第一、二支分布区域,表现为眼周、颞部、颧部、前额及鼻部的蓝灰色、灰褐色斑点或斑片,边界不清,呈网状或弥漫性。3.损害颜色随年龄增大加深、扩大。同侧巩膜色素斑常见,偶见鼻、口腔和颅内色素斑。少数呈双侧发病,也可与鲜红斑痣及伊藤痣伴发。4.本病持久存在,无自愈倾向,极少发生恶变。二、临床表现皮肤性病学(第9版)二、临床表现太田痣幼儿患者-单侧皮损表现太田痣成人患者-单侧皮损表现太田痣成人患者-双侧皮损与球结膜表现皮肤性病学(第9版)三、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一)皮肤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皮肤CT)表皮、真表皮交界处无色素颗粒增加,部分患者真皮浅、中层有散在条索状或团块状色素颗粒沉积。太田痣皮损(右面、左面)皮肤CT表现右面部左面部皮肤性病学(第9版)(二)组织病理学真皮乳头和网状层上部可见梭形或树突状黑素细胞聚集,含大量色素颗粒。依据黑素细胞的分布可分为:1.浅在型(色素细胞位于真皮浅层)2.深在型(色素细胞位于真皮深层)3.弥漫型(色素细胞位于真皮全层)三、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性病学(第9版)四、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根据损害的发生部位及典型色素改变即可诊断。(二)鉴别诊断需与颧部褐青色痣、蓝痣及咖啡斑等鉴别。皮肤性病学(第9版)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