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熟悉了解掌握失眠的治疗目的。各种睡眠障碍的诊断。睡眠障碍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失眠障碍第一节(一)病因2.环境因素如环境嘈杂、不适光照、过冷过热、空气污浊、居住拥挤或突然改变睡眠环境等。精神病学(第8版)一、病因及发病机制1.心理社会因素如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愉快事件或急性应激。3.生理因素如年老松果体老化、饥饿、过饱、疲劳、性兴奋等。4.精神疾病因素如焦虑与抑郁障碍时,抑郁症导致的早醒及躁狂症因昼夜兴奋不安而少眠或不眠等。5.药物与食物因素如咖啡因、茶碱、甲状腺素、皮质激素、抗震颤麻痹药、中枢兴奋剂等的使用时间不当或过量,药物依赖戒断时或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时等。(一)病因8.生活行为因素如日间休息过多、睡前运动过多、抽烟等。7.躯体疾病因素如冠心病、胃出血及呼吸系统疾病等,导致患者对生命担忧而出现失眠;各种躯体疾病引起的疼痛、瘙痒、咳嗽、心悸、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均可引起入睡困难和睡眠不深。9.个性特征因素如过于细致的特性。6.睡眠节律变化因素如夜班和白班频繁变动及时差等。精神病学(第8版)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二)发病机制2.3P假说是用来解释失眠的发生、发展和持续的被广泛接受的认知行为学假说。1.过度觉醒假说来自神经影像学的研究也支持这种理论,比如在清醒向非快速眼动睡眠转换时,失眠患者在促觉醒脑区表现出更少的葡萄糖代谢率。3P假说精神病学(第8版)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一)失眠症状2.睡眠维持困难包括睡眠不实(觉醒过多过久)、睡眠表浅(缺少深睡)、夜间醒后难以再次入睡、早醒、睡眠不足等。二、临床表现1.入睡困难表现为上床后长时间不能入睡,入睡时间大于半个小时。精神病学(第8版)(二)觉醒期症状失眠往往引起非特异性觉醒期症状,即次日日间功能损害,常表现为疲劳或全身不适感,日间思睡,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障碍,社交、家务、职业或学习能力损害等。二、临床表现精神病学(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