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场所与设施、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但学校类型少、层次简单、相互衔接不紧密。2、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教育系统的出现(17世纪—19世纪末),开启了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的新阶段。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它针对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其理想是“教育不再限于学校的围墙内”。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表现。库姆斯、伊里奇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一)学制确立的依据1、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如:西欧现在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大学的产生与发展:中世纪的西欧(文学、法学、神学、医学)——面向贵族阶级的子女。中学的演变:不分段不分级,为大学培养预备生——面向贵族阶级的子女。古典文科中学(三艺)—实科中学(自然科学与现代外语)——现代普通中学。二、学校教育制度小学的兴起与普及:文艺复兴前西欧就有了城市初等学校,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面向劳动人民的子女。初级中学和职业学校的出现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把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到初中。高级中学的日益发展:20世纪中叶起(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要求)。普及完全中等教育时期。短期大学的兴起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的发展与终身教育的兴起2、依据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3、考虑到人口状况;以下说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必然对学制有影响教育投资教育规模教育结构调整教育对象:人教育规划制订4、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学与脑科学的研究证明:一般人在6岁时大脑重量已达成人的90%,余下的10%是在其后十年中长成的,6岁至16-17岁是可能接受系统科学知识,身心迅速成长的重要时期。因此,大多数国家都把儿童的入学年龄规定为6岁,把其后的10-12年作为基础教育阶段。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国外学制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