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年代,Hansch和ToshioFujita首先把物理有机化学中取代基的Hammett常数对反应速率或平衡影响的定量处理方法移植到处理生物活性与结构的定量关系之中,确立了二维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方法。3.2.二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方法(2D-QSAR)二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方法:7Hansch-Fujita方法(1963)模式识别Free-Wilson法(1964)电子拓扑法(1987)3.2.二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方法(2D-QSAR)1.Hansch-Fujita方法8Hansch-Fujita方法假设同系列化合物某些生物活性的变化是和它们某些可测量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相联系的。基本依据是药物在体内的运转和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为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当药物由给药部位到达作用部位,需通过若干生物膜,药物到达作用部位表面的浓度高低,必然影响生物活性的强弱。3.2.二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方法(2D-QSAR)1.Hansch-Fujita方法9Hansch分析认为,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经历随机运行到达靶部位,在那里发生药物—受体相互作用并产生药效(BE)。其中C为药量,A为到达靶的概率,Kx为限速反应的速率常数。药效与药物的3个基本性质可能存在定量关系。这3个性质是疏水性、电性效应、空间效应。C随机运行ACKx药效(BE)3.2.二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方法(2D-QSAR)1.Hansch-Fujita方法10Hansch-Fujita法假定这些性质是彼此孤立的,故采用多重自由能相关法,借助多重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就可以得到定量构效关系模型。Hansch法表达为下面的公式:Log1/c=-k1π2+k2π+k3σ+k4ES+k5式中c为化合物产生指定生物效应的物质的量浓度,π、σ和ES分别为疏水性参数、电子效应参数和立体参数。3.2.二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方法(2D-QS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