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中国传统文化元典导读:道德 经第二十二、三十三章[1]》

上传者:幸福人生 |  格式:ppt  |  页数:25 |  大小:185KB

文档介绍
环当中,老子认为要站在消极柔弱的一面,如此,才能保持向积极、强大方面变化的态势和趋向。如果是立在刚强的一面,虽然看上去强大,但事实上,它就要转向衰弱了。所以,老子总是在发展的前途和趋势上,看待事物的现状和变化。可以说,弃刚而取柔,是老子以“道”实践的一种基本方法。7,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道也。圣人不离于道,故称“抱一”。式:标准。《道德经》中的“一”,多指“道”。除本章外,第14章的“混而为一”,39章的“天得一以清……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42章的“道生一(指道生成它自己)”,其中的“一”,都是指道。老子为何在这些地方要称呼“一”而不称呼“道”呢?主要是老子在这里强调“道”的绝对性、独一无二。8,不自见,故明:“见”即现,“自见”:自我炫耀。明,彰明。9,不自是,故彰:“自是”,自以为是。10,不自伐,故有功:“伐”,夸耀。“自伐”,自我夸耀。11,不自矜,故长:“矜”,夸耀、骄傲。老子在这里提出的四“不”,概而言之,皆属谦柔之道,也是“曲则全”在实践中的具体内涵。12,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是老子自己对前面所有自居于曲、枉、洼、敝、少,以及“四不”等说法的概括。老子将前面所言之种种归于不争,又言“天下莫能与之争”,则老子以“不争”来约束诸侯之好战和奢侈之欲望,又能以“全而归之”相诱导,其中苦心,于此可以略见。说老子乃王者之师,实不过分。13,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虚言”,假话、空话。14,诚全而归之:“诚”,真实,即真实而不虚妄;“全”,“曲则全”之全。此句大意是:立于谦虚、不足的一面,如此才可全身而退。翻译(陈鼓应):委屈反能保全,弯曲反能伸展,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持,反能长久。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