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诊治现状

上传者:梦溪 |  格式:ppt  |  页数:64 |  大小:5812KB

文档介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诊治现状菏泽市立医院消化科刘庆民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biliarycirrhosis;PBC)自身免疫性、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特征是肝内小叶间胆管的非化脓性、破坏性炎症,致使小胆管狭窄、闭塞及消失,伴有门脉周围炎症、肉芽肿形成及肝实质碎屑状坏死,最后进展至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及肝衰竭。流行病学少见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年女性,男性仅占10%。不同国家或地区发病率差异很大。加拿大22/100万瑞典128~151/100万澳大利亚19/100万英国153~251/100万亚洲、非洲流行情况不详,一般为低流行区,有一定的家庭聚集性,基因因素与PBC易感性有关。病因1.感染:某些隐匿性或持续性感染因子在参与免疫损伤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如与人线粒体有共同抗原簇的大肠杆菌。2.药物与毒物:有机砷、氯丙嗪、磺胺、甲基睾丸酮、类固醇类避孕药等,可引起肝内胆汁淤积和小胆管损伤。3.环境因素:城市聚集性、水源、微量元素如硒缺乏。4.基因因素:基因所致PBC的易感性受到普遍关注,TNF基因的多态性,HLA基因的多态性。发病机制免疫损伤1.细胞免疫:大肠杆菌R型(脂多糖、磷脂A变异)—干扰免疫耐受—抗线粒体抗体(AMA)—激活T细胞(CD4+,CD8+)——启动小胆管及肝细胞的免疫损伤。2.体液免疫:PBC患者血清中可检出高滴度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其中有特异性线粒体抗原(M2)、抗线粒体抗体(AMA2)等。疏水性胆汁酸的毒性作用亲水性胆汁酸:熊去氧胆汁酸(UDCA)3%,不溶解膜脂类疏水性胆汁酸:脱氧胆汁酸(DCA)、鹅脱氧胆汁酸(CDCA)占5%。具有表面活性分子,高亲脂性,溶解、损伤生物膜。病理根据PBC不同阶段的组织学变化,可分为4期1期:胆管炎性损伤期2期:胆管增殖期3期:瘢痕形成期4期:肝硬化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肝活检,铜的特染。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