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Р一、概述Р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属乙类传染病。Р二、病原学Р有鞭毛、能运动。? 在普通培养基上易生长。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上生长更好。? 主要有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及表面抗原Vi。? 在自然界中生活力强,对热及干燥抵抗力弱。Р三、流行病学Р(一)传染源:病人与带菌者? 慢性带菌者(主要传染源):排菌三个月以上。?(二)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水源、食物污染)?(三)人群易感性:病后免疫力持久。?(四)流行特征:夏秋季,散发流行。Р四、发病机制Р伤寒杆菌→肠道淋巴结及肠系膜淋巴组织繁殖→入血第一次菌血症(潜伏期) →随血液循环进入全身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大量繁殖→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临床表现(初期)。在病程2-3周,伤寒杆菌继续随血流到全身,胆道内的细菌再次侵入肠道淋巴组织,使肠道病变加重。Р1、初期(第一周):发热,伴全身不适Р2、极期(病程2-3周):易出现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 主要表现:? 1.高热(稽留热) ? 2.中毒性脑病(无欲貌) ? 3.消化道症状? 4.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 5.皮疹(玫瑰疹) ? 6.肝脾肿大(中毒性肝炎)Р3、缓解期(病程3—4周):仍可出现并发症。Р4、恢复期(病程5周):? 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约一个月左右完全康复。Р并发症:Р肠出血:最常见,有诱发因素。?肠穿孔:最严重的并发症,饮食不当常为诱发因素。?其他: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胆囊炎、血栓性静脉炎、支气管肺炎等。Р六、辅助检查Р1、血象:白细胞总数3—5×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Р2、细菌培养:为本病的确诊依据? 血培养:最常用于确诊伤寒的依据。发病1—2周阳性率最高,相当于第二次菌血症? 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持续时间长? 粪便培养:病程3—4周阳性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