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发展的哲学和心理学研究提出的道德教育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是通过引导学生就道德两难问题进行讨论,诱发认知冲突,促进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第一,引发性提问?(1)突出道德问题。?(2)询问“为什么”问题。?(3)使情景复杂化。?第二,深入性提问?(1)使问题精细化。?(2)突出相邻阶段的观点。?(3)澄清与概括?(4)角色承担的问题与策略Р2.公正团体法(新柏拉图法)? ? 课堂讨论法本身存在的问题及配套要求过高使科尔伯格感到有必要关心“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道德气氛”,建立一种“公正的团体”以作为道德讨论法的补充。在涂尔干社会心理学影响下,在借鉴以色列集团农庄的教育模式基础上,科氏“公正团体法”开始了教育试验。Р试验学校采取直接的民主管理,所有重要问题都提交每周一次的团体碰头会讨论和决策,学生和教师的基本权利是相同的,包括自由发表意见、尊重他人、禁止身体和言语的伤害。公正团体实际上是一个充满民主的道德气氛、由大家共同管理的场所。它要求成员形成集体协作精神、共同负责的精神,建立有益学生生活的集体行为规范。“公正团体法”体现了隐蔽课程观,即学校环境。事实上学生所获得的大量价值观通常并不来自正规课程,而是来自“隐蔽课程”。“公正团体法”较“课堂讨论法”更注重道德情境的创设,置入生活情境的方法事实上更能促使道德行为的生产。Р缺点:Р1.该模式关于道德发展水平的阶段划分不具有普遍性;Р2.该模式关于道德发展阶段的顺序划分具有一定的年龄歧视色彩;Р3.该模式对公正原则的强调具有男权主义的价值取向。Р有一种问题,我们经常感到困惑而又必须面对;有一种问题,需要我们选择而又难以决定;有一种问题,在我们取舍之间学会了道德,这就是所谓的“道德两难问题”:?即假想在一个场景之下人必须?做出的道德选择,但是做出任?何一个选择似乎都是道德的,?也似乎都是不道德的一类问题。Р道德两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