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呼吸、咳嗽等,到早期下床站立、床边行走逐渐过渡,要循序渐进,避免老年人出现虚脱晕厥。早期下床活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肺活量、减少血栓形成和肌肉失用性萎缩,降低术后肺不张发生率。肺功能训练可促进残余肺组织扩张, 消灭残腔,减少胸腔渗液。?(三)麻醉和术后镇痛处理肺部手术术中麻醉时,加用呼气末正压通气可降低术后肺水肿的风险。短效麻醉药物(瑞芬太尼和七氟烷)的出现,使绝大部分病人可在手术室拔除气管插管,降低术后入住监护室的概率。术后疼痛是影响病人术后住院天数的重要因素。预防疼痛一方面要提前识别哪些是术后发生严重疼痛的高危人群,并针对性处理;另一方面术中使用肋骨、肋间神经保护、肋骨钻孔、肋间神经封闭或椎旁封闭等方法均可降低术后疼痛。?(四)微创手术操作微创是FT的基石,只有最大限度地降低手术刺激所造成的机体应激反应,病人才有可能在术后快速康复。如根据肿瘤大小和位置,恰当地选择切口位置和大小;熟悉解剖关系,操作轻柔,避免过度牵拉挤压拟保留的肺组织,采用胸腔镜下精确的锐性分离;正确选择切口位置和切割部位的充分游离,有利于直线切割缝合器的顺利切割。?(五)围手术期限制性输液肺部手术的术后肺部感染率较高(约为25 % ),常发生于术后第3-4天。而术后肺水肿是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也是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围手术期限制性液体输入可降低术后病人的血管外肺水,有效降低肺水肿,改善氧合指数。(六)胸腔引流管的管理目前,关于术后拔除胸腔引流管的指征尚无循证依据,大多依靠医师的临床经验。据调查显示,美国约75%的胸外科医师认为, 对于肺切除术后的病人应在胸腔积液量<250ml/d时拔除引流管。FT要求至少胸腔积液<300ml/d时就应拔除引流管。在拔除引流管后,继续肺功能锻炼和营养支持,可促进胸腔积液吸收。如果病人出现大的漏气、皮下气肿或张力性气胸导致低氧血症, 应在胸腔引流管上接负压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