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中医内科学心衰-幻灯片

上传者:读书之乐 |  格式:ppt  |  页数:32 |  大小:497KB

文档介绍
,但有相关症状和病机的论述。?汉代张仲景提出了与心衰有关的“心水”、“支饮”疾病的概念,其创制的真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至今仍是临床比较常用的方剂。?西晋王叔和在《脉经》卷第三中首先提出“心衰”病名,并在治疗上提出“固转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亭其阴阳,喘息则微,汗出正流。肝着其根,心气因起,阳行四肢,肺气亭亭,喘息则安”。?明代《景岳全书·杂证谟·怔忡惊恐》认为“虚微者动亦微,虚甚者动亦甚”,治疗上“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王清任强调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医林改错·卷上》说:“心跳心忙,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程文囿《医述·卷一》引《医参》有“心主脉,爪甲不华,则心衰矣”的记载。?唐容川在《血证论·怔忡》亦说:“凡思虑过度及失血家去血过多者,乃有此虚证,否则多挟痰瘀,宜细辨之。?”1997年10月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心系病类》进一步规范了“心衰”的病名,明确指出该病是“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行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西医学中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论治。?知识链接;?王叔和《脉经》首先提出心衰病名?王叔和(201一280),西晋著名医学家、当时太医令。他在中医史上作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因战乱脱简的《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将古时三部九候诊脉法归纳整理,改作“独取寸口”诊断法。他首先在《脉经》中提出“心衰”的病名:“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认为阳气虚衰水停乃心衰的主要病机,脉沉伏是心衰脉象,并提出调其阴阳,利其小便的治法。此心衰概念、症状、病机与现代西医学心力衰竭颇为一致。王叔和学术成就启示我们,学习中医,先要遵古、博古、习古以继承前学,方能知新、用新、创新理论以发扬医理。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