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脑动脉瘤CTA-幻灯片

上传者:非学无以广才 |  格式:ppt  |  页数:70 |  大小:974KB

文档介绍
切应力可能是诱发动脉瘤的重要因素,也是动脉瘤经常发生在血管分叉处的原因。在后天的因素中,高血压可能也是由于影响了血流动力学,并且对血管壁产生损伤而诱发动脉瘤的形成。由于动脉瘤的壁容易发生破裂,所以在临床上常常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有时瘤内也会产生血栓脱落,可以引起脑组织梗死。2.检查方法:使用16排及其以上的多层螺旋CT(MSCT)机,患者取仰卧位,先作常规头颅平扫;再作增强扫描,扫描方向自下向上,使用高压注射器自肘静脉快速团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300 ~ 370mg碘/ml),流速:3.0-4.0ml/sec,剂量:1.5ml/kg体重,平均延时23秒左右,疑有血管痉挛的患者或疑有心功能不佳的老年患者行智能跟踪触发扫描。扫描参数:层厚5mm,层距5mm,Pitch0.562-1.75:1,。扫描完成后将原始图像进行重建(层厚0.625mm),然后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3.图像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以往应用比较多的表面遮盖显示(SSD)由于对血管细节容易丢失,已经被全体素成像的VR所代替。MIP虽然也是部分体素的成像,但是对于高密度造影剂的显示比较清晰,能够清楚地显示造影血管和周围组织的界限,特别是对于较小的血管显示比较清晰,是血管后处理成像技术不可缺少的部分;MPR往往和MIP结合使用。VR目前广泛应用在CT三维成像中,由于是全体素成像,应用于血管成像时,不仅能够显示血管走行的全貌和空间分布,而且对细小血管的显示比SSD清晰和丰富,但VR对密度较淡的小血管瘤,对颅内动脉的终末分支血管显示仍然存在不足。对于颅内动脉瘤VR可以很好地显示空间定位和走行方向,MIP结合MPR则可以发现更小的动脉瘤,并能进行准确的测量瘤体、瘤颈大小,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制订方案提供更准确的信息。4.CTA表现正常及解剖变异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