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猩 红 热【传染病学课件】

上传者:科技星球 |  格式:ppt  |  页数:23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主要的蛋白酶:①链激酶:溶解血块,阻止血浆凝固;②透明质酸酶:扩散因子,能溶解组织间的透明质酸,有利于细菌在组织内扩散。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峡炎,排菌量大且不易被重视,是重要的传染源。(二)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皮肤伤口或产道等处感染,称为"外科型猩红热"或"产科型猩红热"。流行病学(三)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患猩红热后,产生对红疹毒素的免疫力,且较持久。由于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其间无交叉免疫,故患猩红热后仍可再患。(四)流行特点:全年均可发病,以温带、冬春季节发病较多。5~15岁为好发年龄。发病机制及病理解剖(一)化脓性病变链球菌进入组织引起炎症,在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及等用下,使炎症扩散和引起组织坏死。(二)中毒性病变红疹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全身:引起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中毒症状;皮肤:血管充血发疹;(三)变态反应性病变心瓣膜、肾小球基底膜的抗原相似,当产生特异免疫后引起的交叉免疫反应。临床表现潜伏期:1-7天分型:普通型脓毒型咽峡炎的化脓性表现,渗出物较多,形成脓性假膜③中毒型高热疼痛等中毒表现,呕吐,神志不清甚至休克。④外科型病原菌从伤口进入,没有咽峡炎皮疹首先出现在伤口周围临床表现(一)发热多为持续性,可达39℃左右,伴有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一般中毒症状。发热的高低及热程均与皮疹的多寡及其消长相一致。自然病程约1周。(二)咽峡炎表现有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并可覆有脓性渗出物。腭部可见有充血或出血性粘膜疹,可先于皮疹出现。临床表现(三)皮疹出疹特点:发热后第2日开始发疹,始于耳后、颈及上胸部,24h内迅速蔓及全身。典型皮疹是在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分布均匀的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皮疹多于48h达高峰,继之依出疹顺序开始消退,2~3d内退尽,重者可持续1周。临床表现弥漫性充血的皮肤针尖大小的丘疹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