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德育原理27303557-精品课件(PPT)

上传者:叶子黄了 |  格式:ppt  |  页数:83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五、从“泛指社会意识教育的德育”到“限指道德教育的德育”一、德育的“名”与“实”(德育事实形态、德育思想形态、德育语言形态) (一) “德育”一词的由来?古人无德育概念,更未使用“德育”这个名称。“德育”是近代以来出现的新概念和新名词。? 18 世纪 70 、 80 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 I. kant )就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德育)或“实践教育”。?英国学者斯宾塞( H. Spencer )在《教育论》( 1860 年)一书中,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 intellectual education )、“德育”( moral education )、“体育”( physical education )。从此, “德育”逐渐成为教育世界中一个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德育”一词于 20 世纪初传入我国。? 1904 年,王国维以“德育”与“知育”、“美育”三词, 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 1906 年,又将“德育”、“智育(知育) ”、“美育”合称为“心育”,与“体育”相提并论,论述教育的宗旨。? 1912 年,蔡元培撰文阐述新教育思想,主张“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在其影响下,当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标志“德育”一词已成为我国教育界通用的术语。(二) “德育”的名实关系?德育作为事实古已有之,作为正式的称呼却是到了近代才逐渐流行起来。古代有德育之实, 但无德育之名。?古今德育之名与实(不循名责实) ?中外德育之名与实(名同实异) ?在同时代同一文化背景下,则可能出现实同名异的现象。譬如,我国教育界除“德育”之外, 还使用过“训育”、“训导”、“教导”等词。(“训育”、“训导”在港台还有市场)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