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银行诉讼时效法律风险防范

上传者:幸福人生 |  格式:ppt  |  页数:55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保证责任的存续期间,属于除斥期间,不发生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是指债权人在法定保证期间,向保证人主张权利,从主张权利之日计算,债权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其民事权利的制度。是诉讼时效的一种,接受法定诉讼时效的调整。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的基本原则?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工作中,要讲实际、重实效,应当贯彻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依法合规原则。采取的各种措施,应有相应的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规定,确保达到中断诉讼时效的法律效果。?(二)效率和效益相统一原则。选择中断诉讼时效方式时要进行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分析,优选成本低的催收方式。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的基本原则?(三)多种手段相结合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采取各种手段,以达到有效中断诉讼时效的效果。?(四)催收与清收处置并重原则。延续诉讼时效的最终目的是将不良贷款清收处置,不能只注重中断诉讼时效,而怠于采取其他清收处置措施。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的法律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下称《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的规定,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自债务履行期限届满日起算。农村信用社如在两年内不向借款人、保证人(下称债务人)主张权利,将丧失胜诉权,债权将得不到法律的保护。按照法律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可以因农村信用社对借款人提起诉讼、进行催收等法定事由中断不良贷款诉讼时效,诉讼时效中断产生的法律后果是自中断事由发生之日起,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诉讼时效重新计算,可以延续两年。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的法律意义?保证担保贷款在我行信贷业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贷款管理人员对诉讼时效和保证期间的概念认识不清导致保证人“脱保”的现象比较突出,导致我行不能通过正常法律途径维护信贷资产,因此,信贷人员要准确把握诉讼时效的重要意义。第二讲、诉讼时效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