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燥也,议清其上。阴虚温邪,甘寒清上。某二八,阴亏,夹受温邪,咳嗽头胀,当以轻药。桑叶、杏仁、川贝、白沙参、生甘草、甜水梨皮。”在清上焦热邪药物中加入甘寒养阴之品,显然是针对阴虚体质的。同样是营分火热壅盛的治疗,若阳虚体质,则虚慎用寒凉药物。如《温热论》所述:“温邪入营,当用清营透热之药,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也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对于阳气不足的老年患者或素体阳虚的患者,可以寒凉之性稍逊的人中黄代寒凉性强的金汁。为了进一步说明体质因素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叶氏还列举了误治案例,如《临证指南医案》记载:“陆,阴虚体质,风温咳嗽,苦辛开泄,肺气加病,今舌咽干燥,思得凉饮,药劫胃津,无以上供,先以甘凉,令其胃喜。仿经义虚则补其母。桑叶、玉竹、生甘草、麦冬、白沙参、蔗浆。”此为阴虚之体而患风温,他医忽视素体因素,给予苦辛开泄,不但疾病未愈,反而耗伤阴液,致使出现一派胃液不足之症。叶氏则注重体质,以甘凉以养胃阴,终得取效。叶天士如此结合患者体质状况确定治疗方法,滋阴而不恋邪,祛邪而不伤正,可谓丝丝入扣。对于体质的辨识不仅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在预防方面也具有指导作用,如《温热论》所记:“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肾水素亏,邪热易于乘虚传入下焦,其治疗非单纯甘寒可奏效,可于“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兼滋肾阴,以杜邪热深入。综上所述,叶天士在温病的发病、诱发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均体现了辨体施治观。治病贵乎通权达变,体质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研究体质,可以更加有效和安全地应用所对应的方药,指导合理用方,临床上应予以重视。参考文献[1]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331.(收稿日期:2013-12-26)编辑:李丛·71·石卉琴等:浅析《内经》“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