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在“实施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部分中,一再强调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不仅将唱歌教学定位为“对学声,目的是为了证明音乐的智育作用。这种附庸的观念严重导致了音乐美育的失落与困惑,许多人认为审美是“空”的,摸索不着,看不见,甚至是一种虚无飘渺的东西。相反,智讲解代替了理解,我讲你听、我教你学代替了自身的体验。音乐本身是非语义的信息,“不确定性”是其重要特质,然而却被许多教师解释得比语言还要精确;在识谱教学中,有的由于受这种传统音乐教育思想理念的影响,当前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要方式,这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传承式教学已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技能等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情感、兴趣、想象、创造等审美体验;忽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习惯于把其他课程的教育目标简单地移植为音乐教育目标。上述种种误区必然导致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的严重丧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音乐教育被戴上了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光环,其辅德作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手段”,而且要求音乐教育教学“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之中”,“教材的编选首先要重视思想性”。这种状况使得音乐教学的内容更加偏向政治化、思想化和意识形态化,音乐教学方式则更加理性化,音乐课堂循规蹈矩,充满了浓厚的说教色彩。音乐能够开发智力,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音乐教育的主要价值并不在这里。那些用心良苦的“用音乐开发智力”、“学音乐的人聪明”、“音乐可以提高文化课成绩”的呼力教育的一整套东西被搬到音乐教育中来并不断地被加以强调,结果是讲授代替了感受,教师运用数学的方法计算“拍子”,竞算到小数点⋯⋯这真是美育和音乐教育的悲哀维,学生只能唯师是从,唯书是从,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个“标准答案”,很少有自己的独立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