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的几个问题[J].民族艺术研究,1996,(2):38-45.[2] 刘强,卫光辉.古老而又年轻的江外土司文化[J].创造,2001, (8):31-32.[3] 李良玉.土司与土司文化研究刍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9,(3) : 132-134.[4] 成臻铭.论土司与土司学—兼及土司文化及其研究价值[J].青海民族研究,2010,(1): 86-95.[5] 李世愉.试论“土司文化”的定义与内涵[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2):16-20.[6] 罗維庆.土司文化的边际界定[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 (2):21-24.[7] 李良品,李思睿,余仙桥.播州杨氏土司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8] 龙春燕.水西土司物质文化述论[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 (5): 13-19.[9] 韦业猷.忻城土司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10] 葛政委.土司文化遗产的价值凝练与表达[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 (5): 8-12.[11] 中华覃氏志(利川卷)编纂领导小组.中华覃氏志(利川卷) [Z].利川:中华覃氏志(利川卷)编纂委员会,2005.[12] 魏登云,陈季君.论播州土司文化遗产及其价值[J].攀登,2015, (5): 120-128.[13] 覃章义.施南覃氏族谱校注[Z].恩施:恩施日报社印刷厂,2016.[14] 李良品,冉建红,吴冬梅.石柱“秦良玉文化”的类型、成因与保护[J].重庆社会科学,2007, (11): 114-118.[15] 吴高仪.德宏州文化艺术志[Z].昆明:云南科技印刷厂, 2001.[16] 李敏.土司系列遗产的国内外同类遗产对比分析[J].中国文化遗产,2014, (6):22-31.(责任编辑:魏登云)?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