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归有光考论——科举视野下地研究

上传者:苏堤漫步 |  格式:pdf  |  页数:84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有光的科举活动,不应只研究他的应试情况,也要将他围绕应试展开的一系列活动联系起来,做综合地考察。归有光的家乡昆山,虽为小邑,在弘治年间却接二连三出状元,以至于士人皆争相诵习举子之业。昆山归氏,本是著姓大族,其后鲜有登科者,归有光出生后则逐渐没落。处在这种环境中,归有光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归有光从小学习小学古事、《孝经》以及朱子著作等,十四岁就为同县名士们所知,嘉靖十九年(1540)他因应天乡试而被主试张治大加赞赏。除了张治以外, 不少考官也都对归有光期以厚望。但同时,也有人对他进行诋毁。不论是面对自己坎坷的经历,还是他人的诋誉,归有光始终以较为平和的心态,屡试不挫。同时, 在读书备考以及屡次赴试的过程中,归有光也结交了不少朋友。在一起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中,归有光与这些朋友们互相鼓励、安慰。此外,归有光饱读经史典籍,尤爱《史记》。在讲学授徒的过程中,他也一再希望学生们都能通经学古,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功利去剽窃时文范本。在他的教导下, 产生了不少优秀的门生,其中杰出者如娄坚、唐时升等。第一节读书应举,连蹇不遇归有光从五六岁开始接受教育。在《跋小学古事》中他曾说: 余少时初入学,见里师必以小学古事为训。时方五、六岁,先生为讲苏子瞻对其母太夫人及许平仲难师之语,竦然知慕之。∞文中提到了苏轼(子瞻)和许衡(平仲)的故事。苏轼年幼时,母亲程氏曾亲自教他读经史,读到《范滂传》时,苏轼对苏母说他愿做一个同范滂一样不惜舍生取义的人。许衡则是金元之际南方理学北传的倡导人之一。他七岁入学,勤于思考,有时他提的问题让老师也不能回答,三位老师先后因此辞教。可见,此时的归有光已从里师那里听到不少小学古事,且对于先儒们少年时重视德行,笃志勤学的古事, ①(明)归有光:《跋小学古事》,《震川先生集》,周本淳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19页。以下所引《震川先生集》均出自该版本,均只注页码。 4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