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分析分析研究

上传者:业精于勤 |  格式:pdf  |  页数:62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府、学校、教师视角对教师流动进行系统的阐释,鲜有教师流动机制建构的理论论证和实证研究。当下对教师流动研究比较注重各个微观角度的分析,导致教师流动相关因素与策略的割裂,缺乏教师合理流动的可行性策略。本文力图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角探讨教师流动问题,通过国家教育政策、政府和学校支持,以及教师责任和道义,共同达成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合理流动,最终实现基础教育师资的均衡配置。三、概念辨析(一)义务教育根据《辞海》中对义务教育的解释,“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西方一些国家一般称“强迫教育”。[2]我国于1986年4月12日,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保障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九年,具有强迫性、义务性、免费性的性质。(二)教师本文中的教师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不包括学校的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三)教师流动本文所界定的教师流动是指由于宏观环境的影响和教师个人微观生存发展的需要,教师资源在教育行业内部进行配置的过程,不包括教师资源从教育系统内部的流出,即教师资源的流失。同时本文将流动的教师对象规定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教师,不包括高校、幼儿园等教师群体。以此为前提,对教师流动从流动的方向、流动的自主性、流动的结果进行简要划分。①按流动的方向划分:一是教师在校际之间的流动;二是城乡之间的流动,分为从城镇流入乡村的向下性流动,和从乡村流入城镇的向上性流动。②按流动的自主性划分:一是非自愿性的流动,这类流动多是教师由于政策规定而参与的岗位变换,向下性的教师流动多属于此类;二是自主性的流动,教师个人主动放弃原有的岗位而寻求新的教师岗位,目的是改善生存和工作的条件,寻求更大发展,向上性的教师流动多属于此类。③按流动的结果划分:一是有序的教师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