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相结合。戏曲文化的传承,重在历史的熟谙和实践的创新,而非对某一理论的死记硬背。长效发展的原则校园戏曲文化建设应当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作为一种活态性的艺术形式,其注定处于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保护戏曲文化,并非是保护过去,而是保护未来。因此,校园戏曲文化建设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保持创新,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须从当下现实生活中汲取新的生命源泉。同时,高校校园戏曲文化建设贵在坚持。它需要在文化认同和情感记忆的基础上代代传承,而并非某个时段某个社团的一时兴起:它需要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而并非学生民间自生自灭的生存态势;它需要根据推陈出新,酿出精品,而并非恪守传统形式停滞不前:它更需要文化精神的弘扬,而并非某种形式的单一效仿。注:①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7.②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③职合囝科教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8.④J.F.Gardner.EducationinSearchoftheSpirit:EssaysonAmericanEducation【M]:NewYork:AnthroposophyPress.1995:235.⑤金生铉.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92.⑥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45.⑦李泽厚.美的历程(插图版)【M].天津: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2001:334.⑧爱因斯坦.论教育.转自叶凡《光明日报》.2005—5—26.⑨金庸.中国戏剧大师的命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4.⑩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葵现任所长刘文峰2001—2004主持的艺术学科国家重点科研项目.⑩焦垣生.让秦腔走进大学校园[J】.中国戏剧,2002:2.12·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责任编辑颜波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