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城市地理学(笔记)

上传者:似水流年 |  格式:docx  |  页数:67 |  大小:303KB

文档介绍
的出现晚与乡村,它是在原始公社制社会末期形成的。РР二、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市集的出现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开了。Р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各自都有若干产品剩余,因此,就为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间开始进行商品交换提供了足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交换从偶然性逐渐变为经常性了。Р交换一具有经常性,就必然出现固定交换的场所。这些场所逐步演变为市集。РР三、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的出现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原为农人和牧人的副业织布业、金属加工业、陶器制造业等手工业,逐步完善起来,成为许多人的独立职业。手工业又与农业分离开来,形成第二次大分工。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交换范围。交换的扩大引起了商品生产的萌芽和发展,交换日益繁荣和扩大,逐渐形成了许多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市集逐步成为城市。РР城市的出现是在国家机器之前,并且是由于城市的出现而随之出现了阶级的划分。Р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Р城市最初产生并不是由于阶级剥削和压迫的需要。РРР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Р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Р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Р1.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Р2.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Р1981 年世界 197 个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 80%以上(160 个)分布在海拔不足 200m 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其中又以位于海拔 100m 以下的居多。我国设市的城市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比例大致分别是 1%、32%和 67%(1983)。РР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 10 种类型: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