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新城市地理学教案

上传者:似水流年 |  格式:doc  |  页数:50 |  大小:244KB

文档介绍
1、谈谈你对城市地域概念的理解。 2、比较美国的 UA和MA。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包括城镇实体地域内的常住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居住满 6 个月或 1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9 3、什么是大都市带?大都市带必备的条件是什么?世界有哪些大都市带? 4、比较四普和五普城镇人口统计的不同。课后小结: 六普的普查结果已经公布,上课前先布置学生查关于六普的知识,结合课本上讲的前五普的知识进行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重点和难点部分掌握的比较好,学生上课积极性比较高. 10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案授课题目: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教学时数: 4 学时授课类型: □理论课□实践课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主要从理论上阐述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城市的生长。教学重点: 1、重点掌握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2、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区位条件及地理位置教学难点: 1、如何分析城市的地理位置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学和课堂提问,多媒体演示。教学条件; 多媒体教学、世界地图册和中国地图册参考资料; [1] 许学强. 根据区域经济因素预测城镇人口规模的一个数学模式——以广东县城为例[ J].城市规划, 1979 ,1: 15-30. [2] 鲜肖威. 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城市聚落发展的关系[ J]. 地理科学, 1983 ,3: 311-320. [3]闫小培.信息产业与世界城市体系[ J].经济地理, 1995 ,15(3): 18-24. [4]甄峰,朱喜钢.中国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初步研究[ J].城市规划汇刊, 2000 , 5: 28-30. [5]年福华,姚士谋.信息化与城市空间发展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2002 , 11(1): 72-76. 第页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