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逐渐接近国际水平。图3:神经介入发展历程资料来源:《神经介入诊断与治疗的发展》(张鸿祺等),《介入神经血管内治疗学的现状和发展》(李宝民),整理根据疾病性质可将神经介入的治疗对象主要分为两大类: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临床较多见,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显示,2017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占神经类新发患者的73.79%。发病机理是由于动脉硬化等原因导致动脉管腔狭窄(人脑是通过两侧颈动脉和椎动脉供血,两侧颈动脉供血量约占全脑血量的80-90%),血流减少或完全阻塞,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具体症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动脉盗血综合证、慢性脑缺血等。出血性脑血管病,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显示,2017年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占神经类新发患者的26.21%。发病机理是由于脑动脉血管破裂(动脉瘤、脑血管畸形、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血管破裂等)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硬膜下、硬膜外等颅内出血。图4:2017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出血性脑血管病占比资料来源:《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整理图5: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示意图资料来源:Harvardmedicalschool,整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及适应症,又可将神经介入器械分为通路类、出血类、缺血类:通路类:主要用于为各类适应症建立血管至目标部位(病灶处)器械输送通路,其产品主要包括鞘、造影导管、指引导管、中间导管、封堵压迫系统等。出血类:针对出血性脑血管病(如未破裂动脉瘤、动脉瘤破裂等)用于封堵栓塞血管破裂处及颅内畸形血管,其产品主要包括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球囊、支架、栓塞剂等。缺血类: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单侧动脉狭窄、双侧动脉狭窄等)用于取出血栓、疏通血管,其产品主要包括微导管、微导丝、球囊、支架系统、保护伞、成像测压、抽吸装置等。图6: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分类资料来源:动脉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