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的分析

上传者:读书之乐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7KB

文档介绍
内容一事时有发生。这加深了不同人群间的交流障碍。此外,流行语多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如果能对这些流行语有更深的研究及了解,那么会使更多人知道他们的含义,使更多人运用这些语言,从而有利于消除人际间的交流障碍。(4)有助于搭建中日文化交流更广阔的平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分析中日流行语,找到文化和社会现实的交叉点,有利于促进中日两国的相互理解与联系。八、结语不管是相同点还是差异点,中日流行语之间却在不停地互相影响着,无论是古代的“汉子东渡”还是19世纪末汉语大量借用日语词汇,抑或是改革开放以后日语词汇的输入,同属“汉字文化圈”的中日两国,在语言词汇交流方面从未间断过。多年前从日本传入的“…族”的用法,近年又有了“草莓族”、“啃老族”等新词;以“电车男”为代表的“…男”,“干物女”为代表的“…女”的构词方式,由于符合汉专业提供论文代写、代写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习惯,很容易被中国人接受,顾迅速产生了“凤凰男”“孔雀女”等词汇。除了借用日语构词习惯来制造汉语新词,某些日语词汇传到中国后也出现了转义。例如、“お宅”在日语中主要指痴迷于某种事物,类似于汉语的“发烧友”的意思,而汉语中使用“宅男”“宅女”,则多望文生义,把日语中的“宅”等同于“家”,用于指“呆在家中,不爱外出,不善于社交的人”。由此可见,日语流行语在传入汉语语境的过程中,只有自觉接受了汉语表达习惯的改良和引申,才能最终被中国民众所接受并使用。流行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能够及时、准确、深刻地反映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通过对日语流行语对中国语言的影响和中日两国流行语的异同的比较,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两国国情及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有利于我们彼此增进了解,消除隔阂,全方位地进行交流与合作。参考文献: [1]葆崎晃一.流行語の発生と伝播[J].国文学:解釈と教材の研究,1997.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