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的小曲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大型套曲的形式。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蒲松龄俚曲”,是作者采用当地流传的民歌曲牌填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大型民歌套曲。代表曲目有:《姑妇曲》、《慈悲曲》、《墙头记》、《磨难曲》等十几种,俚曲的内容多是《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演化。在音乐结构上,蒲松龄选用许多小曲连在一起构成了套曲形式。如《磨难曲》第一回“百姓逃亡”就由“耍孩儿”、“莲花落”、“耍孩儿”三个小曲组成。夫妻对唱一段用“房四娘”;张鸿渐归家前唱的是“玉娥郎”,通过对十二个月景色的描写,触景生情,充分地表达出他漂流异乡、怀念故土和亲人的苦闷。谱例7《玉娥郎》蒲松龄的“俚曲”所用的曲调都是鲁中淄博一带流行的民歌。如“叠断桥”、“满江红”、“黄莺儿”等,其旋律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抒情委婉,并带有古香古色的风味,是山东民歌中很珍贵的一部分。其唱词成功地运用了当地的方言,通俗易懂,风趣诙谐,叙述流利,刻画人物十分传神。除此之外,还有鲁南“五大调”、蓬莱“烧纸调”和微山湖“端供腔”等。4、说唱性民歌说唱性民歌在演唱时说唱结合,表演具体生动,吸引人。过去著名的说唱民歌有鲁西“临清时调”中的《撒大泼》。时调在演唱时用丝弦乐器伴奏,所以又称丝调。这种城镇民歌形式,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撒大泼》是一首女声对唱民歌,采用“雁鹅调”的曲调为主要唱腔。歌词共十三段,加上插句、对白,能演唱二十分钟左右,但由于曲调好听,语言生动,有情节、人物,富有戏剧性,听起来并不感觉冗长单调。谱例8《撒大泼》此外,还有鲁西北的“弦歌”,由于用扬琴伴奏,又得名“琴曲”。主要流行在夏津、临清、高唐、清平一带,人们世代相传,至少在一百五十年以上。它的演唱形式,主要是坐唱,类似琴书形式,歌者站着手持板,伴奏者围桌而坐,伴奏有扬琴、二胡、三弦、箫、板等。代表作品也很多,有《小要婆婆》、《拴娃娃》、《马大保》等,所用曲调不下三十余种。鲁北的“杂吧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