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陕南镇巴民歌的传统演唱特征

上传者:读书之乐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4KB

文档介绍
出了一批改编的新民歌,创编了以镇巴民歌音乐为基础的地方大、中、小型歌剧音乐,借此机会,不仅对民歌进行了收集、整理、改编、加工,还对民歌的传统唱法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梳理,使得文工团在结合民间文艺进行创作和演出的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作品和人才两方面都取得了成果,出现了民族唱法与民间唱法结合而广受欢迎的成功例子。比较突出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歌手刘光朗,他曾在师范音乐专业班学过一点儿民族唱法,但当他接触到镇巴民歌的民间传统唱法后立刻为之心动,他将镇巴民间传统唱法中的小颤音、上下滑音、方言语音等融进了自己的演唱中,使原有的唱法得到了升华,一时间成为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民歌手之一。1971年参加全省文艺调演时,两首新编的山歌《巴山顶上修堰塘》《巴山林里背二哥》震惊了观众,受到专家们的认可,曾两次赴京参加全国音乐调演。随他之后的陈琪,也是一位去西安音乐学院学过民族唱法的人,他虚心向民间学习,在艺术实践中不断融进镇巴民歌传统唱法的技巧,曾多次在省级声乐大赛中获得民间唱法一等奖,由他演唱的《拉石头号子》《一路号子走汉江》等新编民歌获得好评,其中《拉石头号子》在参加“全国原声民歌演唱大赛”中荣获铜奖。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年届八十的刘光郎,还是已过六十的陈琪,至今仍保持着嘹亮的嗓音,这或许也是民间唱法给予他们的恩惠。这种民族唱法与民间唱法结合的做法被当地歌者一直保持至今,或许可以说是当地文艺工作者摸索出的一条可行的路子。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至今的五十余年岁月里,在镇巴这块山窝窝之中,一代又一代的民歌演唱人才都是得益于镇巴民歌传统唱法的耳濡目染,和镇巴山风水韵的熏陶,才得以在不同的演出平台上受到关注和认可。但是,他们现在的演唱方式,显然离真正的传统唱法有着不小的距离。如何得到传统唱法的精髓,以使镇巴歌手在今天的舞台上独树一帜,展现镇巴应有的演唱遗传基因?这是摆在每位歌手面前的一道严肃的课题。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