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表现技法”,强化作文的艺术感染力名家名篇的表现技法是永恒的,就像“词牌”、“曲牌”,不是古人的专利,现在和将来的人都可以用。悬念法、抑扬法、突转法、张弛法、误会法、虚实法、翻转法,想象、联想、对比、烘托、象征(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以声衬静,以静衬声;以乐衬哀,动静结合等诸多表现手法,只要能用好其中之一种,就会让作品因布局的精妙而熠熠生辉。例如:鲁迅的《故乡》,对比手法就用得非常成功。从对故乡之景、故乡之人的对比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辛亥革命后十年间江浙一带,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每况愈下的社会现实;我们仿佛透视到作者内心那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仿佛领悟到了作者不满现状,希望改变现状,而又苦于无法在短时间内让故乡人民过上人人平等、个个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的复杂心情。《故乡》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是显而易见的,引导学生借助该表现手法写写他们的家乡,效果又如何呢?其实,中外文学宝库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风”。例如中国古代列子的《愚公移山》、林嗣环的《口技》,“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就很有借鉴价值;现代茅盾的《白杨礼赞》“抑扬法”就用得恰到好处;外国文学作品《麦琪的礼物》、《项链》的结尾,就是典型的“误会法”。它的运用,使普通的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让人物个性鲜明凸显,令作品主题意义深入呈现……“文似看山不喜平。”巧借文体、点题、体式、对比等“东风”指导作文,学生中的“巧妇”那种化“普通”为“不凡”的才艺,会让我们看到作文教学这一“池塘”中荡漾的阵阵涟漪。坚持不懈地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巧借东风”的能力,相信,我们会获得更多的惊喜。参考文献《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0,11,总第635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语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