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存在的家园,让人们有归心感,是世代人生存的记号,是过去熟悉的感觉,不能更新替换,这样才能让我们有归心感。其使命是为世界做标记,作为记号的学问不能改,才能使世界中心点不变。文化的内涵是恒定的一层不变的不具有时代性的,所以国学要唯欲其旧。比较“道行之而成”和“行而后知有道”两种说法的异同庄子的观点是“道”的虚无论,认为世间本来没有什么所谓的“道理”,是“行之而成”的,即通过普遍的共识来达成。就像鲁迅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种观点认为,道路在开凿之前是不存在的,路是人走出来的,如同道本身是不存在的,大家普遍认同和接受的公共道德,就是行为处事的标准。“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韩文公在《原道》中也提到“由是而之焉谓之道”,是行在道前,道得之于行。但是,值得指出的一点是“行不由径”,“径”是不可以称之为“道”的,所以,至于走的人多了成不成路,是另有判断标准的。王船山的观点是“道”的真实论,认为世间本来就有一种道理,即道路在开凿之前并不是不存在的,路不是为人所道的,而是人的行为去印证道的存在。道先于行,道是决定走路成为可能,并决定走哪条路及如何走对于道的三种遮诠和表诠,请总体上以及一一对应比较两组说法(1)“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者非道(1)天不变,道亦不变时间(2)“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者非道(2)放之四海而皆准空间(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者非道(3)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4.庄子、扬子云就“谁使正之”的问题,进行了一场怎样的“时空对话”?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如何?庄子对此问题的看法是,“我与若不能相知”、“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我和你和别人全都不能相互透彻了解;而扬子云的看法则是,“万物纷错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天下万事万物,纷繁错杂,可以观察天文来纠正;众人各抒己见,意见无法统一,圣贤之人可以判断各人的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