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我国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战略思考及其政策建议

上传者:似水流年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27KB

文档介绍
有重要指导意义。如果各地不顾自身的自然和经济特点,片面地强调谷物生产,违背比较优势原则,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Р (六)粮食安全不是农民的目标,而是政府的目标Р 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的农业政策目标,却不是农民生产者的目标。对于每一个农民来说,最关心的是如何提高收入。无论宣传教育工作如何出色,都不能使绝大多数农民自愿地、宁愿减少收入来种植粮食。Р 通过法律或行政性的强制性手段,只能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有效。可以通过法律规定耕地上不能干什么,却不能通过法律规定农民在耕地上必须种植粮食或者必须种植多少比例的粮食。那样的规定是向计划经济的倒退,也无法监督执行。此外,即使农民愿意增加粮食生产;也受到技术、投资、市场服务等方面的限制,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Р 因此,真正要解决保障粮食安全问题,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发挥。国家应当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通过市场机制或者补贴机制,让农民有增加粮食生产的主观积极性;通过各种服务和帮助,让农民有增加粮食生产的客观可能性。Р 三、近年来我国粮食政策的发展Р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所作出的承诺中,与粮食贸易有关的主要是:第一,在出口方面,不进行补贴。这是针对包括粮食在内的所有农产品。第二,在进口方面,实行关税配额制度。对小麦、玉米和大米三种主要粮食规定了配额的数量和配额内外的关税水平,如表所示。对于大豆和大麦等进口,不实行配额制度,而实行自由贸易,只征收3%的进口关税。第三,在国内支持政策方面,我国承诺对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的黄箱补贴幅度不超过8.5%。Р 2003年以来,为了调动农民增加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粮食生产与流通政策。这些政策对于稳定和提高我国农民增加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有必要对这些政策措施的实行情况进行分析,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这里重点对直接补贴政策、最低收购政策和种子补贴政策进行分析。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