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探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的“三大难点”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3KB

文档介绍
。若绩效评价结果得以充分应用,将直接涉及到个人及部门的自身利益,故对支出绩效不明显的项目,相关部门会抵制或避免绩效评价工作。Р 、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有待提高。财政资金不同于其他资金,它所购买的商品或劳务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故在评价其使用效果时很难用精确的数据来量化,正因为财政资金的这个特性,我们在进行绩效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财政支出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可持续性影响等难以考量的因素,而对这些方面的评价,需要众多的公众参与进来,才能得到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基于目前条件的限制,还无法做到。Р 为强化评价结果应用,规范财政资金使用,更好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在目前条件下应逐步做到:Р 一是建立问责制。绩效理念淡薄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缺失,未能触及部门或单位的既得利益这根敏感的神经,没有绩效责任追究制,评价结果的好坏跟单位资金安排、跟应承担的责任就没有衔接起来。建立绩效责任问责制,将绩效结果作为部门考核的内容之一,并与资金安排挂钩,必将使得单位或个人的绩效观念得到根本性转变。Р 二是建立绩效预算。绩效预算是政府和政府部门按所完成的各项职能进行预算,将预算建立在可衡量的绩效基础上,即干多少事拨多少钱。与传统预算相比,绩效预算强调的是产出而非投入,强调的是使用纳税人税收的目的而非资金使用的过程。目前部分地区正尝试建立预期目标申报制,单位要钱前先得把要达到的目标讲清楚,待花完钱后,要对花钱的效益进行绩效评价。预期目标申报制将预算与绩效评价很好地结合起来,迈开了建立绩效预算的第一步。Р 三是搭建信息平台。一方面,绩效评价结果不仅要反馈到被评单位和相关部门,还要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开,接受公众的监督与评判。另一方面,加强绩效评价基础工作,要建立动态、可扩充的绩效评价指标库与标准库,建立大量、全面、可靠的信息数据库,以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