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新课标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分析

上传者:科技星球 |  格式:docx  |  页数:50 |  大小:157KB

文档介绍
而反映改革开放以后的文学作品几乎没有。学生只能一味地学习以前,对身边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却无从学习,这又如何能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呢? (2) 编排方式较为呆板时代在飞速发展,尤其是多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传送速度倍增,而新课标实行前的教材仍旧沿袭多年的编排方式,即书本教材加练习册的形式,而视听教材和参考阅读文选没能得到很好的开发。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一是选文不能太多,否则书本会越来越厚,但是选文一少,教师就会讲得越来越白,比如一定要将一篇美文划分段落,一定要找出某个词语背后的含义等等一些甚至作家本人也搞不太清的东西,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瓦解得支离破碎; 二是练习和答案必须精炼,否则显得轻重不分,而这样一来,学生只能围绕标准答案转,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3) 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过去,由于结果和标准的统一的思想严重束缚着我们。我们在统一标准的尺度内,仅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有很高的考试分数,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能力。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我们使用着一把尺子,考核了学生原始性记忆的能力,忽略了学生的理解记忆,只注重了学生的天性,忽略了他们的人性,注重了先天因素,忽略了后天因素。这些问题,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说明了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二、语文新课标的产生及对选文的要求人类已经进入 21世纪,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技术革命和由它引发的经济革命重新塑造全球经济的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是 21世纪的三大概括性的特征。说到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可以预言,在 21世纪,人类在尽情地享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度信息化带来的种种恩惠的同时,会进行更加激烈的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民族素质的竞争,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4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