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公允价值的购置法(即不确认合并商誉的购置法),同时对换股合并后被并企业整体性转让、出售行为作出限制。笔者对此方法表示疑心,这实际上不是购置法,而是变异的权益结合法,因为收购价格与被合并企业净资产价差最主要原因是被合并企业的市场渠道、产品工艺、管理团队、人力资源、合并的协同效应及控制权溢价导致的不可识别资产(商誉)造成的,被并企业可识别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往往相关不大,采取"基于可识别资产公允价值的购置法"根本无法反映购置价,而且从账面价值转换为公允价值,从?非货币性交易?及?债务重组?教训中我们道,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缺乏实施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与其采用"基于可识别资产公允价值的购置法",不如采用"基于账面价值的购置法",不调整被合并企业的可识别资产账面价值,将购置价与账面资产净值差额全部列为商誉,但问题是商誉要如何摊销?美国在取消权益结合法之后,对商誉的摊销也作了重新规定,美国财务会计准如此委员会(FASB)公布了SFAS No.142--商誉和其它无形资产,SFAS No.142不再要求对商誉摊销,代之以商誉减损测试,也就是说假设TCL确认了换股并购带来的14.7亿的商誉 ,按SFAS No.142规定,不在有限年限内摊销,只有在存在减值时才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一方面美国规定企业合并必须用"购置法",另一方面又规定商誉不在有限年限内摊销,这给上市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好,从世通到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案例看 ,这样的规如此导致美国上市公司在商誉确实认和计量上存在巨大的操纵空间,严重影响的会计盈余的信息质量。不在规定的年限内摊销而以商誉减损测试取代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与我国当前"八项减值计提"存在的问题性质是一样的,不管是企业的会计师还是独立审计师抑或监管层,都无法对资产的价值作出准确的测试,企业利用减值的计提和冲回大玩会计魔术,这种教训已有很多,我国在制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