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竺可桢通才教育思想

上传者:似水流年 |  格式:docx  |  页数:3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在这一时期,高等教化初步奠定了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等现代高校精神和高校制度。但这样的局面在国民政府1927年定都南京后发生了很大改变。 РРР 南京政府为了重建国家权威,推行党化教化。抗战后国民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学校的限制。随着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改变,教化风向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自由主义导向国家主义,由教化独立转向党化教化,由个人本位导向社会本位。 Р 1938年陈立夫就职教化部,通过了《文理法三学院各系整理方法草案》,规定了课程整理的三条原则和九点要项,强化了对高校课程的管理。1938年9月教化部召开第一次课程会议,公布了《文理法三学院共同科目表》、《农工商学院共同必修科目表》,高校各学院共同必修科目表集中体现了通才教化思想。高校本科教学注意三种训练:一是工具科目的训练,国文英文;二是文化训练史地和社会科学;三是科学训练如数理化博物地质等,通才教化详细化。 Р 在20 世纪三四十年头,我国高等教化中通才教化思想占主导地位,当时所办的高校以设文、理、法三学院,或兼有商、工、农、医一科到两科的综合性高校为主。这是因为民国以后,由于文科培育成本低,毕业从政为官者多,文、法、商科的比例大大超过理、农、工、医等好用学科。在发展经济和抗战建国的特别时代背景下,南京国民政府从国家功利主义动身,不断订正“重文轻实”的倾向,强调高等学校要注意科学试验、培育生产实力、养成职业技能,引发了高等教化界对高校培育目标究竟是培育什么样人才的争辩。 РРР (二)竺可桢的留学经验 Р 竺可桢于1910年赴美留学,由此起先了其长达八年的西式教化之旅。1913 年从美国伊利诺高校农学院毕业后,竺可桢进入哈佛高校攻读气象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竺可桢就读哈佛时,正是哈佛高校发展快速、起先跻身世界一流高校行列的重要时期。当时,哈佛高校正在进行选修制改革,从自由选修制转变为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