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吧,如果能展示到黑板上会更好。(生争先恐后要展示绘画作品。)师(进一步启发):脚我们是熟识了,那它是怎么往上爬的呢?生1:文中有“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爬的过程。生2:先触着墙,然后巴着拉一下茎,使茎紧贴在墙上一步一步往上爬。师:咱们都是爬山虎,学着爬山虎的样子一脚一脚往上爬吧!(教室里沸腾了,孩子们在轻松快乐地氛围中自主获取了知识,增强了能力。)三、分析总结,学习方法师:你们真了不起,短短的时间不仅认识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还知道了它是怎么爬的感谢叶爷爷的这篇精彩的文章。但是,你知道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这么生动和具体吗?生1(自信满满):当然是仔细观察了。生2:他应该观察了很长时间……师:你怎么知道他观察的时间久呢?生3:生4:师:对呀,这种仔细连续观察,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我。希望大家以后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你就会有意外的收获。【案例反思】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场所。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或是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就谈不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只有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难,使学生能对课文进行质疑,并阐述自己的见解,才能提高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推行创新教育,敢于“异想天开”,教师不仅不能求全责备,还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这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只有摒弃封闭的“填鸭式”教学体系,以各种形式启动、激活学生思维,才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创造良好的条件,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