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马说”,实则为“说说马”,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问题,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四)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5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6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五)研读探究:提出问题,要求用原文回答1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2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3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4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通过上面的问题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5背诵积累6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六)拓展延伸1)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2)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更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