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Р④“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Р(“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Р⑤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Р(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Р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Р(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Р⑥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Р⑦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Р(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Р⑧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内容。)Р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Р⑨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Р(3)学习第17自然段:老师的话。Р①老师看到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态度发生了变化。指名读“老师”说的一段话。Р②思考:РA.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РB.举例子说说怎么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РC.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Р③这几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