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论析

上传者:qnrdwb |  格式:doc  |  页数:2 |  大小:70KB

文档介绍
离不开自然界,同样的道理,要是离开了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自然界也体现不出其应有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5]自然界因为有了人类目的性因素的注入,使自身的自由存在形势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原始自然状态得到去除,经过人类加工与改造的人化自然由此产生。实践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可以有效地协调和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人类社会的实践,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实现了物质与能量的有效转换,其结果是人类获得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而自然界也充分彰显了其造福人类的巨大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现象,比如说人类向自然界排放工业三废等,严重干扰了正常的自然界物质循环,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扭曲现象。为此,只有借助实践这座桥梁,才可消除人与自然的异化现象。通过实践也实现了客体的主体化,将客体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内化为人类自己的本质力量,进而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6]。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具有明显的历史唯物主义向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就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产生的矛盾必须通过社会途径加以缓和与协调。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社会所依赖的自然界不是原始自然界,应该是具有很深的人类社会活动烙印的自然界。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不仅是社会的自然观,还是历史的自然观,自然社会化和社会自然化是其中互不分离的部分。对此,马克思说: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5]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以社会历史为切入点,强调要从社会历史维度准确把握自然界,要以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实际为基础,努力寻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具有明显的历史唯物主义向度。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