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心理治疗规范模板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doc  |  页数:29 |  大小:52KB

文档介绍
出现副作用。      2.直接暗示。在排除器质性障碍,或确认器质性病变基础与当前症状、体征不甚符合时,能够利用业已建立的医患关系及医师的权威角色,营造合适氛围,直接使用言语,或借助适当媒介,如药品、器械或某种经暗示即能诱发的躯体感觉,实施直接针对症状的暗示,而不一定刻意诱导意识改变状态。      3.催眠诱导。  (1)建立关系:运用关系技术,建立信任的关系。  (2)注意集中:请其盯视某点,同时用讲故事或强化躯体感觉的方法诱导内向性注意集中,促进入静。  (3)使用合适的语音模式,如节律性同步、重复、标记、困惑、分离和批准等。       4.判断催眠程度。通过观察感觉、认知、运动、生理四个方面变化,判断催眠的程度。      。入静达到合适的深度后,进一步做催眠性治疗。主要包括:催眠后暗示;促进遗忘;重新定向。      (三)注意事项  1.以下情况不宜做催眠治疗:早期精神病、边缘型人格障碍、中重度抑郁;急性期精神病;偏执性人格障碍。对抑郁障碍患者有可能加重病情,包括自杀倾向。  。  3.在滥用的情况下,在医疗机构之外实施的群体性催眠,有可能使具有依赖、依恋、社会不成熟、暗示性过高等人格特征的参与者发生明显的退化、幼稚化,损害社会功能,加重原有问题。  4.注意处理副作用: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失代偿、头痛、激越等副反应。  、系统的催眠技术培训,且在督导师指导下治疗过病人。  、医患关系不良情况下,不宜使用;  。  。  ;不应在医疗机构外以疗病健身术名义,使用群体性暗示技术有意或无意地诱导意识改变状态。    三、解释性心理治疗 (一)概述。解释指对心理、行为及人际情境中的关系或意义提出假设,促使患者用新的词汇、语言及参照系,来看待、描述心理和行为现象,以帮助患者澄清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新观点看待和理解病理性问题与各种内外因素的关系,获得领悟,学习自己解决问题。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